《序卦》主要是讲六十四卦安排顺序的理由,这又涉及对卦名的解释。这些理由的因果关系并不严谨。
《杂卦》是解释各卦卦名。
一般认为《易传》出自战国时期。早期的《易经》,其经和《十翼》是分开来的,直到东汉末年,郑玄( 127~200)才把《彖》《象》纂入经中。
《易传》在有些地方与其说是在解释《易经》,不如说是借《易经》来发挥自己的思想,这些思想丰富了“易学”的内容,而不是《易经》的内容。前人已看到这点,明代智旭(1599~1655)在解释“彖曰: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乃统天。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”时说:“此孔子彖传,所以释文王之彖辞者也。释彖之法,或阐明文王言中之奥,或点示文王言外之旨,或借文王言句而自出手眼,别申妙义,事非一概。今乾坤二卦,皆是自出手眼,或亦文王言外之旨。”(智旭《周易禅解》)。“自出手眼,别申妙义”,就是在借题发挥,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。所以《易传》只是学习《易经》的一个参考,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,它已取得了一个权威的地位,但不能认为它的解释是完全符合《易经》原意的,因而不能把它与《易经》本身等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