夷、蛮、戎、狄之称,其初盖皆按据方位,其后则不能尽然。盖种落有迁徙,而称名不能屡更。故见于古书者,在东方亦或称戎,西方亦或称夷也。《春秋》时之戎,史公概叙之《匈奴列传》中,则亦不得谓之非狄。别见予所撰《山戎考》,此不赘。
附录二 山戎考
《管子·大匡篇》曰:“桓公遇南州侯于召陵,曰:狄为无道,犯天子令,以伐小国。以天子之故,敬天之命,令以救伐。北州侯莫至。上不听天子令,下无礼诸侯。寡人请诛于北州之侯。诸侯许诺。桓公乃北伐令支,下凫之山,斩孤竹,遇山戎。”《小匡篇》曰:“北伐山戎,制冷支,斩孤竹,而九夷始听。海滨诸侯,莫不来服。”又曰:“桓公曰:北至于孤竹、山戎、濊貉,拘秦夏。”《霸形篇》曰:“北伐孤竹,还存燕公。”《戒篇》曰:“北伐山戎,出冬葱与戎菽,布之天下。”《轻重甲篇》曰:“桓公曰:天下之国,莫强于越。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、离枝,恐越人之至,为此有道乎?桓公终北举事于孤竹、离枝,越人果至。”皆以山戎在北方,与燕及孤竹、令支相近。燕召公封地,在今蓟县。《汉志》:辽西郡,令支,有孤竹城。注引应劭曰:“古伯夷国。今有孤竹城。”则今迁安县也。然《小问篇》曰:“桓公北伐孤竹,至卑耳之谿。”《小匡篇》曰:“西征,攘白狄之地,遂至于西河。方舟投柎,乘舟济河。至于石沈,县车束马,逾大行与卑耳之貉。拘秦夏。”又曰:“北至于孤竹、山戎、濊貉,拘秦夏。”“卑耳之貉”之貉,当系谿字之误。注随文妄说为“与卑耳之貉共拘秦夏之不服者,”误也。濊貉初在今陕西北境,予别有考。然则卑耳之谿,实在西河、大行附近;与汉之令支县,风马牛不相及矣。《轻重戊篇》曰:“桓公问于管子曰:代国之出何有?管子对曰:代之出,狐白之皮,公其贵买之。代民必去其本,而居山林之中。离枝闻之,必侵其北。”则离枝又在代北,亦非汉令支地也。《谷梁》谓“齐桓越千里之险,北伐山戎,为燕辟地。”又曰:“燕、周之分子也,而贡职不至,山戎为之伐矣。”其释齐侯来献戎捷曰:“军得曰捷、戎、菽也。”皆与管子合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谓“山戎越燕而伐齐。”又云:“山戎伐燕,燕告急于齐。齐桓公北伐山戎。山戎走。”亦以山戎在北方,与燕近。然《公羊》谓其“旗获而过我。”《疏》云:“齐侯伐山戎而得过鲁,则此山戎不在齐北可知。盖戎之别种,居于诸夏之山,故谓之山戎耳。”自来说山戎者,多主《左》《谷》,鲜措意《公羊》。然《左氏》于齐侯来献戎捷,但云“诸侯不相遗俘,”无戎菽之说。其说公及齐侯遇于鲁济曰:“谋山戎也,以其病燕故也。”虽似与《谷梁》合。然山戎果去齐千里,何为与鲁谋之?则其消息,反与《公羊》相通矣。《礼记·檀弓》“孔子过泰山侧,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。”《新序》亦记此事,而云“孔子北之山戎。”《论衡·遭虎篇》云:“孔子行鲁林中。”《定贤篇》云:“鲁林中哭妇。”俞氏正燮谓俱称林中,殆齐配林之类。《癸巳存稿》。明山戎实在泰山附近,故齐伐之,得旗获而过鲁也。《管子》一书,述齐桓管仲事,多不可据。即如一孤竹也,忽谓其在燕之外,忽焉伐孤竹所济卑耳之谿,又近西河、大行,令人何所适从邪?盖古书本多口耳相传;齐人所知,则管仲晏子而已,辗转增饰,遂不觉其词之侈也。然谓伐山戎而九夷始听,则亦见山戎之在东而不在北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