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学者认为康熙皇帝晚年已属意于皇十四子胤褪(原名胤祯)。主要根据是当准噶尔占领西藏之后,康熙皇帝于康熙五十七年(1718)十月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,派往西北前线,委以进军拉萨,收复西藏、直捣伊犁、安靖边疆的重任。不可否认,满、蒙等北方民族,一向十分重视军功,而一旦取得巨大功勋,又确实是被立为太子、继承大统的重要条件。据此认定康熙皇帝是重用胤褪,胤褪是继胤裸之后储位的重要竞争者,都是可信的。至于康熙皇帝是否已内定他为皇储,或是否是唯一的储位候选人,尚有商榷余地。因为康熙皇帝在自己垂暮之年、体弱多病情况下,将唯一的一位皇位继承人长期置于远离京师数千里之外,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。如果令其出征是为了创建功勋给立太子做准备,为何不在进兵安藏事毕,即令其在康熙
五十九年(1720)冬或康熙六十年(1721)初乘胜班师回朝?顺治年间进军东南及平定西南,都不是由一名大将军从始至终负责到底;而是出征一二年完成一两次重大战役之后,即胜利班师,另派大将军继续率师推进。可是康熙皇帝对胤褪并未这样做,而是藏事完毕,即令其从西宁移驻甘州,策划进军伊犁大计。而直捣伊犁,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又非易事,从前线将领到康熙皇帝本人,都深知条件很不成熟,因而大举进兵日期一再拖延。在西北问题短期内不能解决的情况下,康熙皇帝仍然让他继续留在甘州前线,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考虑,康熙皇帝究竟准备如何使用胤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