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宋宣献博学,喜藏异书,皆手自校雠①。常谓:“校书如扫尘,一面扫,一面生。故有一书每三四校,犹有脱谬。”
注释
①校雠:校对。一人独校为校,二人对校为雠。
译文
宋绶(谥号宣献)博学,喜欢收藏奇书,都是亲手校雠的。他常说:“校书就像清扫尘土,一面扫,一面生。所以有时一本书经过三四个校次,仍然有错漏之处。”
卷二十六 药议
原文
古方言“云母粗服①,则著人肝肺不可去”。如枇杷、狗脊毛不可食,皆云“射入肝肺”。世俗似此之论甚多,皆谬说也。又言“人有水喉、食喉、气喉”者,亦谬说也。世传《欧希范真五脏图》,亦画三喉,盖当时验之不审耳。水与食同咽,岂能就口中遂分入二喉?人但有咽,有喉二者而已。咽则纳饮食,喉则通气。咽则下入胃脘②,次入胃中,又次入广肠,又次入大小肠;喉则下通五脏,为出入息。五脏之含气呼吸,正如冶家之鼓③。人之饮食药饵,但自咽入肠胃,何尝能至五脏?凡人之肌骨、五脏、肠胃虽各别,其入肠之物,英精之气味,皆能洞达,但滓秽即入二肠。凡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肠,为真气所蒸,英精之气味,以至金石之精者,如细研硫黄、朱砂、乳石之类,凡能飞走融结者④,皆随真气洞达肌骨,犹如天地之气,贯穿金石土木,曾无留碍。自余顽石草木⑤,则但气味洞达耳。及其势尽,则滓秽传入大肠,润湿渗入小肠,此皆败物,不复能变化,唯当退泄耳。凡所谓某物入肝,某物入肾之类,但气味到彼耳,凡质岂能至彼哉?此医不可不知也。